-
連城縣召開2025年度縣委議軍會議
8月6日,連城縣召開2025年度縣委議軍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中央軍委決策部署和省委、市...
-
管理賦能啟新程 智慧教育譜新篇——連城縣教育系統2025年后備干部(第二批)集中培訓活動小記
為加強學校干部隊伍建設,儲備教育高質量發展優秀人才,7月31日,連城縣教育系統2025年后備干部管理能力提升研修培訓班(...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切實落實好市委、縣委關于深化閩西歷史人物研究的工作部署,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通過深入挖掘連城史志資源,搜集和整理連城籍歷史人物資料,積極開展連城歷史人物研究工作,服務連城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縣建設。現聯合連城縣融媒體中心推出《連城歷史人物研究》欄目。今天推出第二期《“矢潔矢公 足資表率”的治世名臣楊簧》。
位于連城南部的廟前鎮芷溪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級傳統村落,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因村中的一條大溪兩岸長滿芷草而得名芷溪。芷溪村后的桃源山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明末古建筑叫宏遠堂,當地百姓稱為草坪老屋,它就是清代江寧布政使、資政大夫(正二品)楊簧的故居。
楊簧
閩學鼻祖楊時(1053一1135年),字中立,號龜山,北宋理學家,熙寧九年(1076年)進士,歷任徐州、虔州司法和瀏陽、余杭、蕭山等縣知縣以及無為軍判官、建陽縣丞、荊州府學教授、南京敦宗院宗子博士、秘書郎、邇英殿說書、右諫議大夫、國子監祭酒、給事中、徽猷閣直學士、工部侍郎、龍圖閣直學士等職。病逝于南宋初年,享年83歲,南宋朝廷贈左大中大夫、謚文靖,加封太師,追封吳國公。明弘治八年(1495年),封將樂伯。
楊時學問深厚,為官政績突出,愛國恤民,清廉正直,《宋史·楊時傳》稱他任官時“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他受學于程顥、程頤,同羅從彥、李侗并稱為“南劍三先生”,被后世尊稱為“閩學鼻祖”。他將“二程”洛學傳播至中國東南等地,在“二程”和朱熹之間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為理學南傳、閩學形成及中華文化的傳播作出了突出貢獻。
楊時還在荊州任教授一職時,名望已經很高了,各地的學子紛紛拜其為師,稱他為“龜山先生”,聲名還傳到了高麗國。宣和五年(1123年),宋廷派使臣出使高麗國,高麗國王向使臣咨詢龜山先生在哪里,使臣回國后把這個情況向宋徽宗稟報,第二年,楊時被宋徽宗召為秘書郎。
南宋寶慶年間(1225一1227年),楊時第四子楊適的第五世裔楊衍孫母親黃氏攜子避亂,從將樂縣北郊龍池遷居到白蓮鎮龍棲山小沛莊。元初,第七世裔楊太一郎自將樂縣遷居連城縣南順團南坑村(今文亨鎮南坑村),是為連城楊氏開基始祖,楊太一郎次子楊九二郎、三子楊九三郎因住房火災,遷居連城縣表正里楊家坊(今新泉鎮樂江村、樂聯村)。明永樂年間,楊九二郎六世裔楊仕榮遷居連城縣表席里芷溪村(今廟前鎮芷溪村),為芷溪楊氏開基祖。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楊仕榮第九代裔楊有略一家三口,自連城芷溪草坪到侯官縣二十四都,以賣筆墨為生,成福州開基祖。雍正二年(1724年),楊有略的妻子羅氏病故,楊有略獨自帶著8歲的兒子楊蘭起艱難度日。因楊有略到各書院、塾館賣筆墨,常為師生免費修筆,獲得一家私塾允許其子楊蘭起免費入館讀書機會。不久,楊有略便遷到侯官縣長汀里(今福州市臺江區寧化街道)。楊蘭起后來生子六個,第四子叫楊發泗。楊發泗家貧好學,性廉介,貌溫恭,極敬惜字紙,尊禮士大夫。楊發泗因家貧棄學經商,帶著楊簧回連城芷溪老家,做小生意謀生。后來,他在永安一帶經營木材致富,回住芷溪草坪老屋。草坪老屋門前為汀州往龍巖官道,凡四方往來士子,揖之入室,留茶或具炊,至老不倦。楊發泗生子三個,長子就是楊簧。
楊簧故居連城芷溪草坪老屋(江瑾攝)
楊簧,字履春,號竹圃,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楊簧自小在芷溪讀書成長,幼時父母貧寒,尚未發家。父母見其聰穎好學,就節衣縮食送他上私塾。楊簧能吃苦、學得實,深受先生喜愛,當地至今還傳頌其少時讀書的故事。
楊簧少年上學時,由于家貧,一日只吃早晚兩餐,每到中午放學后,就到學堂后的桃源山麓休息。山麓有一口清澈的池塘,山上流下的泉水在此匯聚,因為中午沒飯吃,餓的受不了的小楊簧就捧起池塘里的泉水喝,心酸的小楊簧有時不免流淚,連城人把眼淚叫目汁,后人就把這個池塘叫做“目汁塘”。楊簧經常在先生還未吃完中飯時返回塾館埋頭讀書寫字。先生初時不在意,見其早來,就多布置功課讓他完成。見楊簧每天中午早到,時間久后,先生就起了疑心。一天,先生悄悄觀察楊簧,只見他放學后,一個人到學堂后的山麓,在一口池塘邊捧起水就喝,然后坐在樹下休息,一直沒回家吃飯,先生至此才恍然大悟。此后,先生給楊簧免去了學費,每天中午讓楊簧一同和他吃飯,并教導他當前要做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今后才能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早日實現人生的遠大抱負。楊簧父母知道后,逢人就講先生恩德,并教導楊簧要尊重先生、發奮讀書、回報恩師。
楊簧舊居內景(李元杰攝)
幾年以后,楊簧不但熟讀四書五經,還善對策論,詩詞歌賦樣樣精通,順利地考入府學。嘉慶六年(1801年),汀州府學貢生選拔考試得中,入國子監,時年26歲。國子監肄業后,參加朝考,獲一等第一名,欽點七品小京官,在刑部山東司任職。嘉慶十二年(1807年),參加丁卯科順天鄉試中舉。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庚辰科中進士,歷任刑部浙江司主事、陜西司員外郎、浙江司郎中、軍機處行走,升陜西延榆綏兵備道、調江蘇蘇松常鎮太糧儲道,道光十一年(1831年)正月,升任湖南按察使,九月,署湖南布政使。
道光十三年(1833年)十月,楊簧升任江寧布政使,與時任江蘇巡撫的摯友林則徐同省為官。楊簧在江寧布政使任上,興修水利、勵民耕種,追欠賦稅、充盈國庫,懲辦兇徒、矢公矢慎,救災愛民、清正廉潔,曾數次代行兩江總督日常事務。道光十四年(1834年),林則徐對楊簧作出的考語是:“居心端正,辦事老成,矢潔矢公,足資表率。”
楊簧寫給林則徐的信
楊簧與林則徐兩人是摯友,多有詩文、書信往來。如,道光十六年(1836年)正月十五日林則徐撰的《題楊雪茮慶琛<金陵策蹇圖>》:
詩后附林則徐自注:君與蘭卿、竹圃、蔭士共飲節署,作家鄉語。這首詩描寫了林則徐、楊簧等五位在江蘇為官的福建籍人士春節在金陵(今南京)相聚,用家鄉話暢聊的場景,對五友鄉音未改而鬢毛已衰十分感慨。
楊簧稱呼林則徐為大兄大人,林則徐稱楊簧為五兄大人。兩人多有書信往來,楊簧致仕后亦不斷。如,道光二十九年正月初九,時任云貴總督的林則徐于昆明寫信給楊簧:
竹圃五兄大人閣下:
楊簧長子叫楊維屏,字大邦,號翠巖,又號穉竹,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恩科舉人,任甘肅隆德中衛縣知縣、直隸束鹿縣知縣。二子叫楊維潘,三子叫楊維淮。
道光二十九年五月初十,林則徐收到楊簧三子楊維淮意外去世的消息,在昆明立即致信楊簧:
竹圃五兄大人閣下:
林則徐對摯友喪子無比哀傷,感同身受,同時勸楊簧保重身體,頤養天年。
江蘇境內有長江、淮河兩大水系,在明代及清代的大部分時間,黃河也在蘇北入海。江蘇江河湖泊眾多,而省內許多河道窄狹,逐段淤積,水漫堤岸,導致岸壩沖塌,民田浸淹。一旦暴雨,洪水淹沒城池、民房,導致百姓流離失所,為朝廷心腹大患,歷代皇帝寢食難安。
楊簧上任后,對水利、城市工程極為重視,多次到府縣進行調研,掌握一手情況,對受到水患影響的各州縣區別施策處置。對河道淤塞的邳州、蕭縣、豐縣、碭山、鹽城、宿遷等縣采取疏浚河道舉措,提高排水量;對堤壩年久失修的邳州、宿州則維修堤壩,提高防洪能力;對閘道破損的通州、山陽、桃源等縣則興修河閘,引導水流;對地處黃河泛區的蕭縣、銅山等縣則做好閘口、疏浚建設;對城池損壞的豐縣、寶應、如皋、睢寧等縣則興修城池,建好護城河堤及城門外券橋,極大提高了各地的防洪抗澇能力。
道光十五年夏,江蘇全省受旱災、風災的影響,各地不同程度欠收。楊簧帶領下屬對災情進行調查核實,對受災的上元、江寧、句容等三十個州縣衛當年的稅賦請求緩征,得到朝廷批準。對歷年的積欠,因民力維艱,楊簧請求朝廷遞緩,也獲得批準,百姓得以安心。
楊簧題寫的匾額
糧食是民之根本、國之大計,為防糧食荒欠,楊簧提議在省城捐設義倉,受到各界積極響應,在上元縣漢西門大街購得一處地點,有倉廒共29間,可貯谷2萬石。楊簧還組織省城地方鄉賢開展糧食募捐獲得巨大成功,共計捐谷3.6萬石,遠超義倉儲量。楊簧決定將其中各鄉捐谷2.4萬石,仍各存本村富戶,為本村欠收時所用。省城義倉的看守及糧食曬晾等人工費用,另行組織募捐辦理,不動用國家的捐谷正項。
江蘇是清代的錢糧大省,需要上繳的錢糧稅賦繁重,民力疲憊,且連續多年受災、糧食欠收,因而歷年短交的數額也較大。楊簧上任后,在做好切實減輕百姓負擔的基礎上,也積極想方設法籌集錢糧稅賦上繳中央國庫。當時,江寧布政使每年賦稅繳納額72萬余兩白銀,因災荒等原因,楊簧為百姓向朝廷申請免征、緩征高達12萬多兩,也及時為朝廷將近60萬兩白銀上繳國庫。楊簧對歷年欠銀14.4萬兩,也想方設法加大追繳力度,征收欠銀6.4萬兩一并上繳。對征繳不力的上元、宿遷等縣官員也建議朝廷給予處分,以儆效尤。
楊簧撰寫的楹聯
楊簧還在其任上修繕過明太祖朱元璋陵寢孝陵。道光十五年六月,一日,狂風大作,暴雨如注,明孝陵大殿、朝房、碑殿、宰牲房、戟門等處,以及玉河橋、甬道、欄桿、墻垣,受到不同程度的倒塌損毀。楊簧會同府縣等地方官員進行勘察,認為亟需搶修,請求朝廷批準。道光皇帝所下的圣旨中說“伏查古昔陵寢,遇有坍塌,自應修茸完固,以資防護。”批準了申請,并由司庫所存公銀撥給修繕,保護了這個著名文物古跡。
道光十五年七月,楊簧接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報告稱:弁兵在海塘一帶巡邏時,見塘外沙灘有遭風損壞夷船一只,隨潮飄流擱淺,有遇險琉球國人十七名,為船主、商人、舵工、水手等人。該船從琉球國那壩開往津須縣,在海上遭遇大風,船遭擊碎,漂流到此。楊簧指示要妥善照顧,給予優撫。華亭地方官員將遇險的琉球人,送至公所,并制備衣履,提供飲食住宿,并將尋獲的失事船上飄失物歸還。已壞之船,由官方估價從高變賣,較飄損之物多出數倍,琉球人喜出望外。
楊簧書法
(作者:李元杰)
8月6日,連城縣召開2025年度縣委議軍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中央軍委決策部署和省委、市...
為加強學校干部隊伍建設,儲備教育高質量發展優秀人才,7月31日,連城縣教育系統2025年后備干部管理能力提升研修培訓班(...
主管單位:連城縣委宣傳部
主辦:連城縣融媒體中心
未成年專用投訴舉報熱線:0597-8923633
涉企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597-893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