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能靈深感連城深山僻壤,交通閉塞,信息不通,見聞不廣,在學術研討進展和成果方面,與中原一帶相比,相形見絀。他先到金陵(今南京)考察前朝遺跡,后到福州的鰲峰書院就讀。雍正九年(1731年),時任福建巡撫趙國麟(山東泰安人)在鰲峰書院講學,與童能靈相見恨晚,他將童能靈列于學生的首座,相與議論,轟動一時。同在書院修習的學子有與童能靈年紀相仿的,都以晚輩自居。其中,漳州曾為謙、建寧李鐘芳、清流伍文運等同輩人甚至還拜其為師。
為求朱子遺書,童能靈還帶著弟弟童能良、嗣子童祖創、孫童崐宗、童侖宗、童嶠宗一同到閩北訪武夷精舍(又稱紫陽書院、武夷書院、朱文公祠),研習朱子理學長達三年。期間,童能靈細致地研究了南宋時期朱熹、黃榦等撰寫的《儀禮經傳通解》及河洛易、樂律等,把握家禮、鄉禮、學禮、邦國禮、士冠禮、祭禮等各種禮儀規范,探索河圖洛書易經和樂律的精粹。童能靈還深入研究元代許衡的《魯齋集》和《授時歷》。此次研學經歷,被他記載于《謁朱子精舍》詩二首中?!吨]朱子精舍·其一》記載了他研學時的心情:“寒泉北面摳衣肅,庭草春風拜手芬;幸讀遺文今就緒,長歌招隱出巖云。”而《謁朱子精舍·其二》寫道:“孝友由來聲利外,圣賢全與水云惺;寒棲館內饒余地,大隱屏前且帶經?!贝筚澪湟木岬暮畻^藏著豐富理學文化,保存著珍貴的朱子理學經書。
從武夷精舍回連城后,童能靈徹底放棄科考,在家鄉潛心研學和教授學生。雍正十二年(1734年),童能靈看到冠豸山上群峰左迴高聳,山下文川九曲奔流,上有凌虛之頂的靈芝峰和五老峰,下有甘甜清冽金字泉水,于是在五老峰下的李氏修竹書院旁結草廬三間,名曰思廬。思廬仿朱熹武夷精舍的樣式而建,奉祀朱熹像于居中一間。童能靈還把武夷山帶回的茶樹苗栽種在旁邊,待新芽茁發后摘取,以武夷巖茶的制茶法制之,風味與武夷巖茶一樣,清香滿室,回味甘醇。童能靈在冠豸山筑廬與栽種武夷茶樹的經歷,被記載在他寫給摯友雷鋐(寧化人,在乾隆朝任左副都御史)的《四與雷宮詹貫一書》中。
冠豸山童能靈書齋思廬舊址(硯池花圃一帶,李元杰 攝)
在冠豸山下,童能靈與“孤館寒燈”相伴,潛心治學十余年,雖清貧困頓,但鉆研古代名家巨著,“商訂舊學”,從不懈怠。雍正十二年(1734年)冬,東宮詹事府太子詹事雷鋐(寧化人),到童能靈學館拜訪并悉心討論,時學館北面墻壁被大風刮破,寒風凜冽,童能靈以草薦障之。雷鋐感嘆他貧中有樂,佩服其專心治學之毅力。兩人在孤館中手舉寒燈,商研學問,日夜不知疲倦。
乾隆六年(1741年),連城知縣秦士望(安徽宿州人)一到任,就向當地鄉賢咨詢童能靈情況。秦士望還專程到冠豸山上拜訪童能靈,論列經典,相談甚歡。乾隆九年(1744年),兵部尚書王安國(江蘇高郵人)對童能靈撰寫的《子朱子為學次第考》大為贊賞。福建巡撫周興健(江西新建人)在其任上到汀州視學,閱讀童能靈著述,深為契賞。
童能靈的學問傳承自濂洛關閩學派,“濂”指濂溪周敦頤,“洛”指洛陽程顥﹑程頤,“關”指關中張載,“閩”指福建朱熹,濂洛關閩學派為公認的儒學后源、理學正脈。童能靈的著述甚多,對理學的學習研究極為深刻、見解獨到。他提出“以道自任者,一身之事,而其道則天下之道”,用以告誡學子,謹守治學之道、為民之道、治國之道并將之發揚光大,使之成為天下讀書人都共同遵守的“天下大道”。

童能靈治學成果頗豐,一生著書三十多種,其中,《理學疑問》《周易剩義》《樂律古義》《子朱子為學次第考》等書,在其生前已刊行于世。其父親童正心所著的《留村禮意》一書,童能靈為其補釋后,分《周禮分釋》《儀禮分節》《禮記分釋》三種成書,其生前均未刊印。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皇帝命總理事務王大臣等設館纂修《三禮》(《周禮》《儀禮》《禮記》)義疏,并下詔各地向朝廷報送學者研究《三禮》的學術成果。連城縣將童能靈補釋的《周禮分釋》《儀禮分節》《禮記分釋》逐級上送到三禮館供選用。此外,《大學說》《中庸說》《格致錄》《五倫說》《五行解》《九卦說》《天五地六解》《洪范剩義詩》《詩大小序說》《風雅頌編次》《周子正蒙說》《張子正蒙說》《朱陸淵源考》《陽明要書評》《系辭上傳說》《中天河洛太極辨徵》《邵子經世數辨》《蔡氏皇極數辨》《蔡氏律呂新書辨》《太宰九兩系民說》《清時新語輯要》《留村家學述》等遺稿,在童能靈生前也未得刊印。


童能靈《冠豸山堂文集》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童能靈嗣子童祖創將其中的《格致錄》《五倫說》《九卦說》《天五地六解》《詩大小序說》《朱陸淵源考》《太宰九兩系民說》等著作和童能靈往來書信、詩詞等編匯成冊,名曰《冠豸山堂文集》,該書至今仍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