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
報道《紅土沃野間,薪火正相傳》
聚焦福建龍巖
以紅色文化助力高質量發(fā)展
其中
重點提到
連城新泉整訓
一起來看全文
↓↓↓

福建龍巖上杭縣,古田會議會址前荷花盛開。章宸睿攝/光明圖片

圖為新泉整訓紀念館廣場前雕塑。章宸睿攝/光明圖片
??7月29日,記者走進福建龍巖上杭縣,只見古田會議會址前綠意正濃,荷花盛開。不遠處,古田會議紀念館主辦的“紅古田紅歌大舞臺”上,演員和觀眾正在合唱《剪掉髻子當紅軍》這首閩西山歌。
??演出舞臺前身是紅四軍閱兵臺,臺前廣場曾是紅四軍誓師出征的閱兵場。1930年元旦,古田會議勝利閉幕后的第3天,閱兵臺上紅四軍舉行了軍民聯(lián)歡會,大家將這首山歌盡情高唱。95年后,演員和觀眾再次共同唱響這首歌,緬懷革命先輩,傳遞時代力量。
??這是龍巖打造紅色文化育人“大熔爐”的一個縮影。這座享有紅軍故鄉(xiāng)、紅色搖籃、紅旗不倒“三紅”美譽的革命老區(qū),目前已建成4個國家級、7個省級、56個市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97個紅色現(xiàn)場教學點,169家中管部門單位在古田設立教育基地或教學點。
??紅旗不倒,紅土鑄魂。如今,龍巖正以全新的姿態(tài)引導廣大黨員群眾在學習紅色文化中接受思想洗禮,傳承紅色基因,助推閩西革命老區(qū)高質量發(fā)展,讓人民群眾共享美好生活。
弘揚精神: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盛夏時節(jié),連城縣新泉鎮(zhèn)連南河畔流水汩汩,綠樹環(huán)繞。千年大榕樹下,一位精神矍鑠的七旬老人正在繪聲繪色為游客講述著當年新泉整訓期間紅軍守紀律、講廉潔的故事。
??“1929年5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進駐新泉,就在這棵大榕樹下召開群眾大會,號召工農團結起來,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權。”
??講故事的老人叫張開濤,是紅軍后代、退休老教師、老黨員。自2018年新泉鎮(zhèn)創(chuàng)建“大榕樹講壇”后,他便擔任起了紅色義務講解員。
??“連城革命傳統(tǒng)深厚,紅色資源豐富,有不可移動紅色文化遺存124處158個點,列入國家級、省級革命文物名錄110處135個點。作為連城人,講好紅色故事,弘揚紅色精神,是我作為一名老黨員的最大心愿。”張開濤告訴記者。
??這一講就是7年多,風雨無阻、寒暑不輟,他先后義務講解1000多場次,聽眾達到2萬多人次。現(xiàn)如今,“大榕樹講壇”已成了連城一道亮麗的紅色風景線。
??同樣是在連城縣,來自各地的黨員干部、學生、游客接踵而至,或駐足聆聽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或進行軍事整訓體驗……歷史的厚重感與當下的紅色學習熱在此交融。
??“各位學員,這里是新泉整訓舊址群,1929年毛澤東同志在此主持召開了著名的‘新泉整訓’,成為人民軍隊正規(guī)化建設起點……”在新泉整訓紀念館里,“紅色小小講解員”郝宇航正在用清脆稚嫩的聲音講述革命歷史。
??為了更好滿足暑期觀眾的講解需求,新泉整訓紀念館在專職講解員之外,也招募了一批小小講解員走上志愿講解服務崗位。
??“別看他們年紀不大,介紹起來繪聲繪色呢!觀眾對他們稱贊有加。”新泉整訓紀念館館長伍玲金對記者說,自館校共建以來,新泉整訓紀念館已培養(yǎng)93名小小講解員,成了紅培陣地的“新生力量”。
??退休老黨員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小小講解員扛起宣講重任,在連城,紅色事業(yè)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薪火相傳。數(shù)據(jù)顯示,新泉整訓舊址群入選龍巖五大文旅品牌之一,2024年接待參觀學習超20萬人次,帶動村集體增收50萬元。
??“未來,連城將繼續(xù)以紅色教育培訓為支點,撬動文旅、產業(yè)、人才協(xié)同發(fā)展,讓紅色精神綻放新時代光芒,為革命老區(qū)高質量發(fā)展譜寫連城篇章。”連城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桂生表示。
研學教育:讓紅色實踐鑄魂育人
??晨光初染筆架山,上杭縣古田鎮(zhèn)龍巖全國研學營地內已號角嘹亮。操場上,百名身著灰布軍裝的少年正進行《紅纓武魂》操的訓練,眼神堅毅如鋼。
??“訓練讓我們感受到先輩的不易,我們要學習他們不怕苦累、奮勇拼搏的精神!”來自山東濰坊實驗學校的學生林峰說。
??“歷史從不是塵封舊頁,而是可觸摸、可感受的沸騰血脈。”龍巖市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古田研學營地)負責人何翠告訴記者,“穿一次紅軍裝、走一段長征路、做一次社會調查,在這里,紅色鑄魂工程正以身體記憶的方式,讓星火在年輕血脈里重燃。”
??不僅如此,營地還把課堂從教室搬到紅色遺址。綜合實踐師生及團隊活動學員走進古田會議舊址群、才溪鄉(xiāng)調查舊址群、長汀紅色舊址群、松毛嶺中復村等紅色教學點。師生學員直觀感受歷史痕跡,學習革命先烈的奮斗精神,在紅色教育實踐中鑄魂育人。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營地已組織近200批次、26萬人次的研學。
??而在五十里外的才溪鄉(xiāng)調查舊址,另一重“研”與“學”的深意正在展開。毛澤東才溪鄉(xiāng)調查紀念館內,來自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師生們學習了著名的《才溪鄉(xiāng)調查》片段。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團委書記連萍麗感慨道:“當年毛主席點燈熬夜,問的是柴米油鹽,解的是民心所向。”
??隨后,學生們背上行囊,走進今日的才溪鄉(xiāng)村,踏訪農戶,了解鄉(xiāng)村振興的生動實踐,用腳步丈量、用紙筆記錄下新時代的才溪鎮(zhèn)——紅色基因在躬身實踐中獲得了現(xiàn)實的滋養(yǎng)與蓬勃的生命力。
??“才溪人民踴躍支前的壯舉,彰顯了軍民魚水深情;先輩們扎根基層調研的態(tài)度,詮釋了實事求是的真諦。”在參觀中,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學生陳育婷對紅色精神有了更深感悟。
??從研學基地傳播紅色文化,到行走的思政課凝魂鑄人,“大思政”的紅色種子正播撒閩西大地。龍巖把紅色資源作為“大思政課”的生動教材,編印《龍巖市紅色文化教育青少年讀本》《紅色少年小說系列》等特色讀本,舉辦“紅色故事我來講”“紅色小小講解員”等活動。目前,龍巖建成93個中小學研學基地(營地)、50條精品研學線路,既有展陳展覽,又有舊址遺址,還有實物文獻,涵蓋了革命時期重大歷史事件、重要人物活動舊址和蘇區(qū)群眾的非凡業(yè)績。
文旅賦能:讓紅色文化融合發(fā)展
??“笊籬撈飯飯又香,五指梳頭頭也靚。女大十八要出嫁,金屋金樓做嫁妝。”伴隨著婉轉悠揚的客家山歌,一個動人的紅色故事呈現(xiàn)在舞臺上……這是閩西漢劇《子時決》的畫面。今年6月,廣州市與龍巖市對口合作項目——閩西漢劇《子時決》在龍巖人民會堂隆重上演。
??演出以1934年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為背景,講述交通員孫世仁為護藥品犧牲后,潛伏敵營的楊田新與其親生女兒芷蘭,接力完成護送中央干部任務,最終父女堅守秘密、英勇就義的故事。
??“傳統(tǒng)戲曲藝術與紅色文化的交融令人驚艷,讓革命先輩的故事更具感染力。”幼兒園教師俞雪梅觀劇后告訴記者。
??踏入龍巖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土地,每一寸角落都能感受到紅色熱土的魅力。而今,隨著電視劇《浴血榮光》劇集熱播,閩西各地再度掀起一場紅色旅游的熱潮。
??今年暑期,劇中重要外景地——長汀縣南山鎮(zhèn)中復村成為游客追捧的“紅色打卡地”。作為紅軍長征出發(fā)地之一,中復村的紅色基因早已融入血脈。紅軍戰(zhàn)地醫(yī)院斑駁墻壁上,“保衛(wèi)蘇區(qū)”的標語仍清晰可辨,紅軍橋的石板路留下過革命先輩的足跡。“劇中浴血奮戰(zhàn)的場景太震撼了,實地走來更能體會革命先輩的不易。”來自廈門的游客李女士感慨道。
??如今,依托紅色底蘊,中復村以“重走長征路”系列賽事為核心,構建“黨史學習教育+體育競技+非遺體驗”三維模式,年吸引逾萬名徒步愛好者沿紅軍古道奔跑。
??不僅如此,高校研學團隊來了,紅色閱讀、民俗活動輪番上演;非遺傳承人駐場了,山歌對唱成體驗亮點。中復村聯(lián)合福州大學等院校開展研學活動、創(chuàng)新理論宣講,讓紅色教育更生動。截至目前,中復村累計接待紅色培訓黨員干部50余萬人次,游客突破110萬人次。
??“龍巖的紅色血脈與客家文化交相輝映,是我們最寶貴的文旅資源。”龍巖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陳杭芹對記者說,許多紅色歷史厚重、紅色遺存保護較好的村莊已經成為紅色游、鄉(xiāng)村游的熱門“打卡點”。數(shù)據(jù)顯示,龍巖2024年紅色旅游收入突破48億元,同比增長10.1%。
??龍巖這片紅色熱土,正將不朽的傳奇融入新時代的文旅篇章。品一口客家米酒醇香,走一段紅軍古道悠長,聽一曲英雄漢劇回腸——紅色龍巖,正等著更多游客來品讀那永不褪色的信仰之光!